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的朋友交给我一份作业,希望我能够站在整个市场研究行业的高度,为通过“调查分析师”认证和正在准备或者对这个职业有兴趣的朋友们介绍一下这个职业的前景,分析一下市场研究行业对“调查分析师”的需求,通俗点说,就是“调查分析师”在市场研究这个行业有用吗?在哪些方面能发挥作用?职业前景怎样?
这个“作业”有一定难度。
“调查分析师”是近年新兴的职业资格,在市场研究行业还未获得普遍的认知,行业内的一些公司还不知道“调查分析师”能做什么以及怎么来发挥他们的作用,很初步的印象是:“调查分析师”现在还不那么“抢手”;因此,现在就对这个职业资格的前景作判断,有些武断,毕竟,我们在经验和数据两个方面都没有足够的积累。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本人1997—2003从事市场研究这个行业六年,做过不同的职位,与很多的研究人员、督导等合作过,对这个行业的人才成长特点、不同学科的用武之地、客户对我们的需求等,还是有不少直观感受。2003--2007,我在CMRA(市场研究协会)当镰刀(秘书长),接触的层面就更宽些:国内和国外高校的相关学科包括市场研究专业的学者、国际同业协会、大大小小业内公司的老板、人力资源总监等等;同时,CMRA自1998年开始,每年对整个行业的成长情况作常规性的调查,每年CMRA都组织整个行业规模的大会、组织国际考察活动,交流行业的有关信息等等;作为秘书长,很多事情亲历其中,看到的比较多。
很多人相信耳朵,不太相信眼睛。鸟却更多地用眼睛观察,虽然飞鸟在空中看到的或会变形,但大轮廓比较清晰,我们很少听说鸟会迷路吧?因此,我希望我完成的这篇作业也像“鸟瞰”,能够立体些、大轮廓清晰些,不妥之处、变形之处,多半是我眼睛的问题,就仅作参考啦@_@
行业的缘起:市场研究作为一个行业,在中国有20年左右的历史,是市场经济的衍生品、改革开放后自发涌现的新行当,也可以说是舶来品。跨国公司在80年代初期进入中国,为制定其有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的策略,除了宏观的国民经济和收入数据可作参考外,更需要微观的有关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消费结构、消费偏好、地方文化差异、媒介接触习惯等各种定性和定量数据。
这种需求,催生了市场研究行业,80年代中期开始,调查公司逐渐在中国遍地开花。在这个行业的第一个十年(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业内公司大多以调查访问和后续的数据呈现为主要业务,客户基本上以跨国公司、外资和合资企业、国际性的市场研究公司为主,国内的调查公司在这个时期掌握了调查访问的方式、规范和技巧,熟悉了DP(data process)流程,并能够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和建议。这个阶段,行业内的公司多以“用数据说明事实”为宗旨。
90年代末,民营企业、国企等国内客户对市场研究的需求放量增长,外资和合资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大需求合在一起,共同要求我们这个行业:提供解决方案。从此,这个行业逐渐从调查、访问转向研究、咨询。整个行业的重心逐渐从调查、访问、数据呈现转向研究、分析、咨询服务。
行业的定义和规模:讨论一个行业的规模,首先需要对这个行业的内涵和外延做出界定。关于市场研究(Marketing Research)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将其界定在比较纯粹的商业领域,民意调查和社会调查等不在其中。而中国的市场研究行业人士,普遍接纳ESOMAR的定义。ESOMAR,60年前成立于欧洲,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研究专业人员的行业组织,其与国际商会(ICC)共同制定的有关市场研究行业的准则(Code),为全球上百个国家接纳和采用,可以说,比较地深入人心了。
市场研究:是市场信息领域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它把消费者、顾客、公众与商家通过信息的形式联系在一起。这些信息用于判断市场营销中的机会和问题;制定、改进和评估营销活动;加深对营销过程的理解,对达成更有效的营销活动的途径的理解。
市场研究包括将相应问题所需的信息具体化;设计信息收集的方法;管理并实施数据收集过程;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确定其含义。
市场研究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媒介和广告研究、商业和工业研究、对少数民族和特殊群体的研究、民意调查以及桌面研究。
在这个准则之中市场研究一词也包含社会研究,即使用类似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与商品和服务的营销无关的问题。这些应用社会科学同样依赖经验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和验证它们的假设,理解、预测社会内部的发展,并就此向政府、学术界或其它组织提供指导。
市场研究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信息收集——信息的提供者的身份是匿名的。数据库营销和其它将所接触的人的姓名、地址用于单独的销售、促销、资金筹措或其它非研究目的的任何活动,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视为市场研究,因为后者是基于保留被访者匿名权的基础之上的。
研究者:指任何个人、研究代理公司、组织、部门或分部。他们在市场研究项目之中作为顾问进行活动,或为此提供服务。 此概念还包括客户所在的机构中从事市场研究的部门。按此准则与客户在这方面有关联的研究者同完全独立于客户的研究者,对客户的其它部门负有同样责任。 此概念也包含分包商在各工作环节应承担的责任,分包商负责的工作大致包括:数据收集或分析、打印、专业咨询等组成整个市场研究项目各个环节的工作。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必须保证任何分包商完全遵循准则规定的内容。
客户:指对市场研究项目的整体或任何一部分提出需求、订购或委托他人研究的任何个人、组织、部门或分部 ( 包括与研究者一样属于同一机构的部门 ) 。
被访者:指研究者为了特定市场研究项目可以从中寻求任何信息的任何个人或组织。此概念涉及通过如下途径获得信息的情形,包括:口头访问、邮寄和其它自填式问卷、机械或电子的设备、观察法和其它可记录或可跟踪被访者的方法。
访问:指使用上述任何一种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被访者的任何形式,目的是获取数据或信息,全部或部分的用于市场研究项目。
记录:指任何与全部或部分的市场研究项目有关的项目说明书、研究方案、问卷、被访者资料、审核表、研究记录表、视听记录、数据报告或电脑打印的资料、电子数据处理盘或其它存储介质、公式、图表、报告等等。它既包括客户做的记录,也包括研究者做的记录。
虽然定义如此,但无论是ESOMAR还是我们CMRA,对整个行业规模的统计口径,还是以专业从事市场研究的机构为主要对象。客户自己做的研究、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做的研究项目、政府或统计部门独立进行的项目等等,都没有计算在其中。
截止到2006年底,我们估计中国大陆约有1500家以市场研究、调查访问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和机构,这些公司的业务总量在60亿人民币左右,专职从业人员3万。年营业额过千万的公司有几十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近10家公司年营业额过亿,最大的公司已经突破四个亿的规模。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研究公司,也逐渐从调查、访问向研究服务方向转型,经过多年的积累,他们已经能够为当地企业提供研究层面的服务,营业额也迅猛增长。整个行业在过去几年,一直以超过20%的年增速增长,未来几年也仍将保持这个增速。
行业的人脉:有了这样的增速和规模,势必带来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如果你这几年见到业内各公司的负责人,他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业务增长了,更多的是对人才的渴求。那么,市场研究行业的人才现状到底怎样?有没有什么特点呢?
协会从未对这个行业的人才特点作过量化研究,虽然我们曾经组织过一些小型座谈会,讨论过这个行业的工种划分,但也多是些经验性的判断。回顾这个行业20年的成长,可以说,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是五花八门,漫无头绪,但如果从源头说起,倒也还是有迹可寻。80年代初期,最早涉足这个行业的可以命名为“地分南北”“人出两脉”。
地分南北:南派以广州为中心,发端于宝洁公司和广州社科院软科学研究所,这一司一所,培养和孕育了南中国的主力公司和早期创业者,也进一步影响了后续的几代市场研究人员,现在的华南、致联、东方、现代国际、卓越、大通(已并入益普索中国)等,均源流于此。“南派”融合了广东人低调、务实、乐观向上的品格,同时师学宝洁公司全球百年营销实践之长技,将市场研究视为比较纯粹的“生意”,这比较符合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这个行业的界定。
“北派”则以北京为中心,肇始于大学的研究所、相关专业、政府的智囊团、调查中心等。中国传媒大学调查与统计研究所的柯惠新教授较早地将统计学的分析方法、通用的分析软件、问卷设计技术等与市场营销中的调研思路引进中国,并亲身实践,90年代初迄今,有关民意调研、市场研究的著作等身,业内人士通常将这些著作列为办公桌上之必备工具。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等为这个行业输送了不少人才。
北京现有两家年营业额过四个亿的公司,CTR和慧聪国际。说起来很有意思,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脱胎于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的观众研究部门,而慧聪国际起源于非常简单的“价格抄报”。
人出两脉:国家统计局系统和尼尔森公司为这个行业提供了相当的人才储备和初始的训练。现在很多省市的调查公司与这两条脉络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几年,政府各部门对民意调查或说公众调查的需求猛增,各省统计系统先后成立了十七家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各地的调研公司在这方面的项目也渐渐多起来,公众调查这个市场已经逐渐地发育成熟了。依此看来,统计一脉,无论从学科的应用前景还是社会的需求方面,仍是源远流长。